5月10日,同济大学交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智慧静态交通研究中心挂牌仪式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皮肤病医院武夷路院区智慧自动泊车项目竣工发布会在我校中法中心举行。我校党委副书记冯身洪,上海市科委、交委、交警总队相关部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公司、停车企业等部门代表以及交通学院师生出席仪式。冯身洪致欢迎辞,并为同济大学交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智慧静态交通研究中心揭牌。冯身洪表示,我校交通学科历史悠久,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城市停车问题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涉及交通、环境、安全、民生等众多领域。智慧静态交通研究中心的成立,将面向实际项目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解决社会矛盾等都有着重要意义。交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智慧静态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杜豫川介绍了智慧静态交通研究中心成立背景、研究方向及开展项目,并代表研究院与上海汇销智能停车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科研、人才培养、产业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合作。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兴华主持圆桌论坛。行业主管部门、医院、枢纽等用户、高校师生和停车企业,围绕“城市智慧泊车”展开了精彩的论
前不久,2017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公布,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杜豫川、朱兴一团队“轻量化沥青路面行驶质量快速检测系统”荣获科学技术一等奖。“这项技术解决了行车振动对路面平整度检测影响的难题,研发了性能优越、性价比高的路面行驶质量快速检测系列产品,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推广应用前景广阔。”以梁文灏、王复明院士为正副组长的验收团队评价。 我国现有450万公里公路绝大多数缺少“公路医生” 我国的公路里程现已突破450万公里,养护里程理论上已经超过98%,而养护决策必须有检测结果的支持,但目前全国公路检测里程仅约25万公里,不到总里程的10%。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总长400万公里的低等级公路检测手段基本空白。“越是条件简陋的公路越是没有‘公路医生’。且目前条件下,我国的公路检测可以用‘耗时费力,价格昂贵’来描述”,杜豫川教授介绍,三米尺法、八轮拖车仪、手推式断面仪、水准仪、多点激光检测车等,以自动化检测车为例,车上安装有三维扫描、激光探头、激光雷达、多轴传感器等,这些器件在市场上都很昂贵。能否找到廉价、简易且便于携带的检测仪器? 2012年以来,团队相继申请到国家自然基
11月28日,上海市市政部门领导、上海国际汽车城以及各大主机厂、Tier1供应商、科技公司、媒体代表和各大高校齐聚汽车•创新港,共同见证了汽车新技术新模式“星辰计划”的发布以及由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杜豫川教授团队提供主要技术的中国首个“智能代客泊车”项目成功公开路测。“智能代客泊车”项目同济大学核心团队 “智能代客泊车”是一个典型的限定范围内低速无人驾驶应用场景,可以想像这样一个画面:当你开车到达目的地,在手机App上按下停车指令,车辆就可以自动从下车区经过地面道路,开进地下停车场里,并自己找到系统分配的空余车位停好;当车主需要取车的时候,再次从App上发出指令,并支付停车费后,车辆会自动回到上车区。由同济大学等6个团队共同打造的自动驾驶汽车 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杜豫川教授团队与奇瑞新能源、地平线、吉林大学、上海逸驱、亦联科技等6个团队在汽车•创新港进行智能代客泊车的共同研发和示范运营,主要负责智能停车场设施构建以及无人泊车管控大脑的研发,充分利用停车场传感设备实现高精度定位、视觉捕捉等功能,让智能停车场管理平台成为智能泊车的心脏,汇集多方数据,实现车位分配预约、路径规划、数据传输记录
“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由国家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是面向全国公路交通行业的权威科技奖项。日前,2017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杜豫川、朱兴一教授领衔的“轻量化沥青路面行驶质量快速检测系统”荣获科学技术一等奖。 该检测系统通过轻量化的分布式车载传感器、红外双目成像等设备,实现了包括路面平整度快速评估、桥头跳车精准定位、病害自动检测、裂缝发育评价以及路面材料微观损坏自诊断等多种检测功能。该检测系统设备轻便,便于安装,降低了传统激光检测50%以上的设备费用。基于云端数据管理应用框架实现了面向用户的数据调配和自动化分析诊断。该系统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3项,申请国际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受到国内外多名院士及专家学者推荐使用。经梁文灏、王复明院士等组成的专家评审,该检测系统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技术经层层推荐评选,参加了2017年工业博览会展示,获得了多家企业、投资人的关注和认可。项目成果获得多家知名媒体报道,被评价为“未来道路质量检测新方法,极大提高了道路管养效率和智慧水平,有望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