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SAE 2019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大会(SAE 2019 NEICV)中,课题组杜豫川教授受邀参与“芯-路-云”深度协同议题讨论,也就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落地途径贡献了自己的思考。 会议中,杜豫川教授以技术创新的视角畅想了未来的智慧公路。他回顾了汽车与公路的发展史,指出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当前公路的建设已经极大落后于汽车行业,道路交通领域需要迎头赶上、发力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建设。随着路侧智能的发展,自动驾驶将从“人开车”和“车开车”向“路开车”的技术路线演变。杜豫川教授分享了东海大桥货运走廊智慧高速项目的进展情况,随着车路协同技术的发展和项目的推进,东海大桥货运走廊将实现极短车头间距、极小纵向与横向控制误差、灵活响应组队与拆分请求的货车编队自动驾驶。 在智能网联分论坛“芯-路-云”板块的最后,嘉溢创投合伙人盛雷先生策划并主持了“芯-路-云,车路协同的产业落地途径”专家论坛,杜豫川教授同英伟达朱力先生、长城汽车张瀛博士、图森未来薛健聪先生、中移智行任大凯先生以及苏州工业园区交警大队智能交通负责人束云峰队长,就单车智能/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技术路径选择、车路协同落地障碍
3月20日下午,省交通运输厅举办了以“技术创新视角下的未来公路”为主题的交通科技大讲堂。由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交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杜豫川教授主讲。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共有510余人现场和视频连线聆听讲座。 讲座聚焦未来交通发展方向,深入探讨了智慧高速公路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和可持续推进等问题。讲座首先回顾了车与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自动驾驶与智慧高速公路之间的相关关系,从全息感知、车路协同、数字孪生、5G通信4个维度深刻剖析了智慧高速公路的内涵。提出了“人开车”到“路开车”的车路协同发展理念,分析了5G通信技术特征及在智慧高速公路上的应用、数字孪生系统的技术特征和应用,描绘了未来交通智慧应用的美好场景。通过该大讲堂的学习,加深了对智慧高速公路内涵及应用技术的认识,将对全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设产生积极推动作用。转载自新浪财经。
2017-2018年度同济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工作已经圆满落下帷幕,课题组共有4名研究生获此殊荣。这四位学生简介如下:刘成龙:2014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路面检测、网络优化、机器视觉等;主要科研成果包括发表SCI论文一篇,题为“Velocity Control Strategies to Improve Automated Vehicle Driving Comfort”;发表EI论文一篇,题为“Optimal Maintenance Scheduling for Minimizing the Network Fuel Consumption”;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一项,题为“一种路侧事故监测和报警系统”;赴美国华盛顿参加交通运输年会(TRB会议),发表题为“Optimal Allocation of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and Manual Toll Collection Gates in Highway Networks”的学术论文;赴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2017-ITS World Congress世界智能交通大会,发表题为“Veloc
2018年9月19日-22日,由杭州市人民政府、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联合主办的2018杭州·云栖大会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驱动数字中国”为主题。课题组杜豫川教授应阿里巴巴达摩院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s)邀请参加了本次大会。 20号下午,达摩院AI Labs主办的机械革命·人工智能峰会自动驾驶车路协同专场成功举行,该专场邀请了来自业内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的多位顶尖专家。 杜豫川教授在专场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未来智慧社区的交通模式——基于智慧基础设施的自动驾驶‘云中枢’”的演讲,从问题痛点、技术路线、关键技术、实践探索和前景展望五个方面就自动驾驶场景下社区交通管理问题进行了讲解和阐述。杜豫川教授的精彩演讲得到了业内各方人士的一致好评。大会期间,杜豫川教授与AI Labs首席科学家王刚博士等专家进行了热烈深入的交流,双方表示今后将在相关领域继续展开广泛深刻的技术交流。
5月10日,同济大学交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智慧静态交通研究中心挂牌仪式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皮肤病医院武夷路院区智慧自动泊车项目竣工发布会在我校中法中心举行。我校党委副书记冯身洪,上海市科委、交委、交警总队相关部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公司、停车企业等部门代表以及交通学院师生出席仪式。冯身洪致欢迎辞,并为同济大学交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智慧静态交通研究中心揭牌。冯身洪表示,我校交通学科历史悠久,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城市停车问题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涉及交通、环境、安全、民生等众多领域。智慧静态交通研究中心的成立,将面向实际项目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工作,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解决社会矛盾等都有着重要意义。交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智慧静态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杜豫川介绍了智慧静态交通研究中心成立背景、研究方向及开展项目,并代表研究院与上海汇销智能停车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科研、人才培养、产业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合作。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兴华主持圆桌论坛。行业主管部门、医院、枢纽等用户、高校师生和停车企业,围绕“城市智慧泊车”展开了精彩的论
前不久,2017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公布,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杜豫川、朱兴一团队“轻量化沥青路面行驶质量快速检测系统”荣获科学技术一等奖。“这项技术解决了行车振动对路面平整度检测影响的难题,研发了性能优越、性价比高的路面行驶质量快速检测系列产品,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推广应用前景广阔。”以梁文灏、王复明院士为正副组长的验收团队评价。 我国现有450万公里公路绝大多数缺少“公路医生” 我国的公路里程现已突破450万公里,养护里程理论上已经超过98%,而养护决策必须有检测结果的支持,但目前全国公路检测里程仅约25万公里,不到总里程的10%。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总长400万公里的低等级公路检测手段基本空白。“越是条件简陋的公路越是没有‘公路医生’。且目前条件下,我国的公路检测可以用‘耗时费力,价格昂贵’来描述”,杜豫川教授介绍,三米尺法、八轮拖车仪、手推式断面仪、水准仪、多点激光检测车等,以自动化检测车为例,车上安装有三维扫描、激光探头、激光雷达、多轴传感器等,这些器件在市场上都很昂贵。能否找到廉价、简易且便于携带的检测仪器? 2012年以来,团队相继申请到国家自然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