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0日,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智能安全监测与应急管控”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议召开,会议由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组织,采用“函审+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特别邀请广州大学周福霖院士、招商局重庆交科院蒋树屏设计大师、浙大网新科技周波教授、同济大学杜豫川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刘锋教授5位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广东省科技厅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科技处及各参研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评审专家认为,本科技项目紧扣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针对重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所处特殊地理位置和运营环境,依托港珠澳大桥,围绕智能检测与应急管控的需求,在5G、北斗、大数据、三维数字化模型等新技术与结构安全监测系统、应急管控系统集成及融合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新一代安全监测系统和应急管控系统,对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重大交通集群工程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从而更好地发挥湾区内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为湾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重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智能安全监测与应急管控”是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立项的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之一,该科技项目依托港珠澳大桥“桥-岛-隧”跨海集群工程,采用产学研用相
2020年3月19日,课题组杜豫川教授(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工程与信息化分会常务理事),在《智能交通技术直播间》分享了题为《“新基建”时代的智慧高速系统构建》的报告,与超过一千位同行在线交流。《智能交通技术直播间》由中国公路学会自动驾驶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公路》与《中国交通信息化》杂志作为媒体支持。以下为本报告直播回放。以下内容对报告的要点进行了梳理汇总。转载自“中国交通信息化”公众号,点击查看原文链接。一、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高速智慧高速公路是在土地资源趋近饱和的条件下,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通过智能化的传感、通讯、人工智能研判等手段而大幅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满足新一代驾驶工具应用要求的全新技术形态。智慧高速由四个主体构成:底层为广域全息感知,中间层为数字孪生刻画,应用层为车路协同控制,而5G通过通讯通道与算例支持将三个主体连接为一个体系。底层基础:泛在全息感知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感知技术已达到中试或更高应用阶段。从感知阶段(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交通线圈、ETC等),到运算决策阶段(视觉算法与目标跟踪、雷达算法与目
同济大学交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研究中心团队长期致力于探索道路表观及深层状况的无损检测技术,目前开展多通道探地雷达信号的人工智能识别研究,并结合工程实践实现相关应用。(1)地震映像检测探地雷达检测 河南某省道欲对地下市政管道进行施工,为方便后期作业,对地下已有构筑物进行检测,同济大学交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研究中心团队在检测前根据道路检测需求制定出两套检测方案。 A.地震映像检测 经过现场实验选取合适的采集参数,地震映像现场检测的照片如下:图1 地震映像现场检测照片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检测剖面图如下:图2 地震映像检测剖面图a图3 地震映像检测剖面图b B.探地雷达检测 经过现场实验后设置合适的采集参数,探地雷达检测位置与地震映像检测位置一致,即选取同一起终点,探地雷达现场检测的照片如下:图4 探地雷达现场检测照片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检测剖面图如下:图5 探地雷达检测剖面图 对比检测到的地震映像检测剖面图和探地雷达检测剖面图,检测效果基本一致,且能够清楚显示地下构筑物规模以及相关信息。(2)探地雷达机场检测 同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二青会”)开/闭幕式分别于2019年8月8日、18日晚在山西省体育中心隆重举行。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承办的最大规模体育赛事,“二青会”开/闭幕式备受关注。作为太原市交警支队战略合作伙伴,我课题组成功完成了“二青会”开/闭幕式期间交通组织与管控方案的规划设计,并协助太原交警落地实施,确保了活动期间道路交通的安全、顺畅、有序。活动期间,我课题组暨育雄教授带队亲赴太原实地配合交警现场工作。我课题组为“二青会”的圆满举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二青会”开/闭幕式期间交通组织疏散效率较山西体育中心曾举办的其他历史大型赛事明显提高,相关工作得到了山西省相关领导的高度认可与表扬。
8月9日-11日,“交通银行杯”第六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在我校同济大学举行。通过初赛选拔、现场展示、决赛答辩、路演等一系列环节的激烈比拼,STEP课题组学生团队获得三等奖1项、优胜奖1项。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是“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主题赛事之一,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联合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智慧城市产业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发展战略联盟共同主办。“Transense”团队由李亦舜、潘宁、翁梓航和魏斯瑀同学组成,获得本届比赛三等奖,团队结合先进传感与智能分析等方法,搭建道路设施全息智能感知系统,实现其空间及性能信息的全要素精准感知。系统实现了厘米级道路设施快速扫描,可替代传统人工测量方法,填补了道路设施三维自动化快速采集的空白;在静态扫描基础上注入动态性能数据,研发智能检测算法,内容不仅覆盖规范要求的十余项指标,还创新性增加了多项面向用户体验的参数考量。算法创新减轻对硬件要求,极大拓宽了应用场景,支持重要指标实时监测,关键指标高频跟踪。动静数据结合构造全息感知环境,助力
根据基本科学指标库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的最新统计数据,以智能交通新兴计算与感知研究课题组沈煜教授为第一作者,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研究与规划系赵锦华教授为通讯作者,发表在国际期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JCR一区期刊,当年影响因子为3.693)的论文“Integrating shared autonomous vehicle in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A supply-side simulation of the first-mile service in Singapore”(2018年,113卷,p.125-136.)入选社会科学总论(Social Science, General)领域ESI全球TOP 1%高被引论文。ESI Top 1%高被引论文是指发表于十年内某学科领域中被引用次数排名在前1%以内的文章。ESI是由世界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I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