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大地的“同路人”——记2019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路面多维高频检测装备和智能养护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奖团队2020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5月19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大会颁布了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根据《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规定》(沪府令18号),通过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3+1”轮专家评审,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授奖308项(人)。其中,2人获科技功臣奖、10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2人获国际科技合作奖,另有43项自然科学奖、31项技术发明奖、205项科技进步奖、15项科学技术普及奖揭晓。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杜豫川教授团队的项目《路面多维高频检测装备和智能养护技术及应用》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由同济大学、上海城建城市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智能交通有限公司、上海同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协作,由杜豫川、李峰、常光照、朱兴一、王勤、张贻超、刘成龙、戴振宇、张晓明、蒋盛川、丁炜、严军、李亦舜、常莹、潘宁主要完成。主要针对我国广域道路网络中路面性能数据覆盖度不高、更新时延长的问题,项目在路面
想象公路是一张人脸,把人脸识别技术复制粘贴到土木工程领域会产生怎样的功效?当“接地气”的公路穿上“数字化”外衣后,会发生什么?最新一期Taylor Francis Group学者访谈邀请到课题组杜豫川教授,请他分享人工智能技术在土木工程领域应用研究的进展及最新成果。“相比英美等研究机构提出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时髦概念,我觉得就概念本身来说‘数据驱动的交通基础设施管理’更加合适。‘智慧交通基础设施’把土木工程变成电子工程,其实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基于数据驱动做一些传统的管理设计,推动传统土木工程领域向信息化转变。”——杜豫川教授二十年数据积累重启路面病害识别研究早在20年前,杜教授就开始了路面病害识别领域的研究,尝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路面病害识别里进行一些精准度的提升。但因技术及应用受限,该领域研究一度停滞。随着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近20年的数据积累,使得土木工程领域重新重视并引用这一技术进行相关工作。杜教授重启20年前的研究工作成为可能。在这一背景下,杜教授于2019年在Taylor Francis Group旗下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2020年3月20日,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智能安全监测与应急管控”项目启动会暨实施方案论证会议召开,会议由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组织,采用“函审+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特别邀请广州大学周福霖院士、招商局重庆交科院蒋树屏设计大师、浙大网新科技周波教授、同济大学杜豫川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刘锋教授5位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广东省科技厅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科技处及各参研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评审专家认为,本科技项目紧扣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针对重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所处特殊地理位置和运营环境,依托港珠澳大桥,围绕智能检测与应急管控的需求,在5G、北斗、大数据、三维数字化模型等新技术与结构安全监测系统、应急管控系统集成及融合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新一代安全监测系统和应急管控系统,对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重大交通集群工程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从而更好地发挥湾区内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为湾区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重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智能安全监测与应急管控”是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立项的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之一,该科技项目依托港珠澳大桥“桥-岛-隧”跨海集群工程,采用产学研用相
2020年3月19日,课题组杜豫川教授(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工程与信息化分会常务理事),在《智能交通技术直播间》分享了题为《“新基建”时代的智慧高速系统构建》的报告,与超过一千位同行在线交流。《智能交通技术直播间》由中国公路学会自动驾驶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公路》与《中国交通信息化》杂志作为媒体支持。以下为本报告直播回放。以下内容对报告的要点进行了梳理汇总。转载自“中国交通信息化”公众号,点击查看原文链接。一、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高速智慧高速公路是在土地资源趋近饱和的条件下,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通过智能化的传感、通讯、人工智能研判等手段而大幅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满足新一代驾驶工具应用要求的全新技术形态。智慧高速由四个主体构成:底层为广域全息感知,中间层为数字孪生刻画,应用层为车路协同控制,而5G通过通讯通道与算例支持将三个主体连接为一个体系。底层基础:泛在全息感知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感知技术已达到中试或更高应用阶段。从感知阶段(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交通线圈、ETC等),到运算决策阶段(视觉算法与目标跟踪、雷达算法与目
同济大学交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研究中心团队长期致力于探索道路表观及深层状况的无损检测技术,目前开展多通道探地雷达信号的人工智能识别研究,并结合工程实践实现相关应用。(1)地震映像检测探地雷达检测 河南某省道欲对地下市政管道进行施工,为方便后期作业,对地下已有构筑物进行检测,同济大学交通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研究中心团队在检测前根据道路检测需求制定出两套检测方案。 A.地震映像检测 经过现场实验选取合适的采集参数,地震映像现场检测的照片如下:图1 地震映像现场检测照片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检测剖面图如下:图2 地震映像检测剖面图a图3 地震映像检测剖面图b B.探地雷达检测 经过现场实验后设置合适的采集参数,探地雷达检测位置与地震映像检测位置一致,即选取同一起终点,探地雷达现场检测的照片如下:图4 探地雷达现场检测照片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到检测剖面图如下:图5 探地雷达检测剖面图 对比检测到的地震映像检测剖面图和探地雷达检测剖面图,检测效果基本一致,且能够清楚显示地下构筑物规模以及相关信息。(2)探地雷达机场检测 同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二青会”)开/闭幕式分别于2019年8月8日、18日晚在山西省体育中心隆重举行。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省承办的最大规模体育赛事,“二青会”开/闭幕式备受关注。作为太原市交警支队战略合作伙伴,我课题组成功完成了“二青会”开/闭幕式期间交通组织与管控方案的规划设计,并协助太原交警落地实施,确保了活动期间道路交通的安全、顺畅、有序。活动期间,我课题组暨育雄教授带队亲赴太原实地配合交警现场工作。我课题组为“二青会”的圆满举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二青会”开/闭幕式期间交通组织疏散效率较山西体育中心曾举办的其他历史大型赛事明显提高,相关工作得到了山西省相关领导的高度认可与表扬。